全国政协第4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民革声音

 新闻中心     |      2024-04-03

  10月1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4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 高洁 摄

  10月1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4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要深入领会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更好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让农民群众得实惠。

  11位委员和特邀代表围绕农产品供给结构、品牌建设、流通体系、市场监管等建言咨政。近70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杨传堂、李斌出席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作主题发言。全国政协委员王侠、王红玲、房爱卿、陈晓华、陈星莺、唐俊杰、温雪琼、严琦、欧阳泽华和专家学者刘平均、企业代表陈磊在会上发言。农业农村部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供销合作总社负责人作了互动交流。

  10月1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4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围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协商议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在作主题发言时指出,农产品销售是关系亿万农民群众生计的重要问题,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关键就是要扭住农业体制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9月15日,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率队在广东省江门市就“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等课题开展调研。韩金伟 摄

  农产品流通事关农民的“钱袋子”和居民的“菜篮子”,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近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民革中央副主席张伯军等民革中央领导率领调研组,围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课题,赴青海、四川、广东、重庆等地开展多次专题调研,并组织部分民革省级组织、民革党员中的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民革党内外“三农”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深度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郑建邦在发言中认为,造成农产品销售难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农业“小散弱”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郑建邦认为,关键是要扭住农业体制机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小农户与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发言中,郑建邦提出了五点具体建议,即:开展改革试点,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创新培育机制,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强化社会服务,建立“一站式”涉农服务超市;夯实基础配套,健全现代农业支持体系。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是一项民生工程,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郑建邦表示,只要使出“十八般武艺”,既注重多方推进又实施重点改革,一定能够推动农产品销售不再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得更健康!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湖北农产品曾严重滞销。在习总书记亲自指挥和中共中央英明领导下,中央和国家机关、各兄弟省份及全国人民伸出援手,出台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湖北人民感受深刻,十分感恩。

  三是引导企业创新保供模式,解决社区配送“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问题。推广“无接触配送”“社区团购”“马路市场”等,发动下沉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分发物资、代买代购等工作。

  四是深入开展产销对接,促进农产品销售。与广东、浙江等省合作,加大湖北农产品采购力度。通过主流媒体、网红明星、领导专家、消费扶贫等拼单带货,扩大销售。1-6月,湖北省在京东平台上行订单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9%和11%,扶贫产品在“832”平台上销量全国第一。

  五是统筹协调,畅通农产品出口物流“绿色通道”。1-8月,全省农产品出口105.3亿元,同比增长37.8%。

  疫情暴露出湖北省农产品在应急保障、冷链物流等流通基础设施的一些短板。建议:

  一是加大对湖北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继续发挥中央媒体作用,用好消费扶贫政策,提升湖北农产品美誉度;指导深化与东部发达省份合作,扩大跨省销售。

  二是加强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完善物流快递基础建设,建立特殊时期物资运输通道应急机制。在武汉等大中城市布局建设应急农产品生产基地、应急大型物流基地。对疫情期间为保供稳供作出贡献的大型国有流通企业、骨干市场和中小电商企业,给予奖励。

  三是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优化冷链物流布局,填补冷链空白县,加快冷链信息平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江苏省委会主委陈星莺:全面提升(食用)农产品销售市场监管水平

  近年来,江苏省农产品销售市场稳步发展,对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调研发现,农产品销售市场发展与秩序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三种能力不足:

  一是市场开办者履行主体责任能力不足。二是生产经营者履行第一责任能力不足。三是基层监管者履行综合监管能力不足。

  建议:一、优化顶层设计,保障农产品销售市场高水平监管。优化法律法规体系,统一《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罚责设定,妥善解决食品违法5万元起步、农产品违法2千元起步,违法后果相同而罚额差异过大等问题;优化技术标准体系,弱化现行标准“学院色彩”,让普通生产经营者、市场开办者便于理解、乐于执行;优化监管权责体系,针对基层监管力量不足,逐步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面,纳入随机抽查的实行“尽职照单免责”。

  二、细化监管分类,引导农产品销售市场高水平监管。细化农产品品类表述,在部级层面出台更加具体的食用农产品目录,避免豆芽属初级农产品还是食品或食用农产品等监管模糊概念。细化农产品市场业态分类,妥善介入会员制、网红式、订单制、专卖制、广告制(褚橙式)等农产品新兴市场业态发展。细化农产品监管处罚标准,妥善处理食品违法案件行政部门处罚5万元起步、低于5万元即为渎职,而案件一旦上诉则法院普遍裁定撤销行政处罚、执法机关因败诉被问责等矛盾。

  三、强化能力建设,支撑农产品销售市场高水平监管。强化市场开办者与经营者能力建设,由商务部门牵头强化开办者资格资质培训,市场监管部门实施违法行为和市场风险警示约谈,农业农村部门常态进场监测检查,完善全产业全流程监管链条。强化职能部门监管能力建设,从省级层面统筹解决基层食品、农产品专业监管编制不足与人才配备问题,制度化开展业务培训与资质考核。强化地方政府综合统筹能力建设,把农产品安全纳入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范畴,确保最严谨标准、最严格监管、最严厉处罚、最严肃问责落到实处。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迅速,深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例如盘锦大米深加工,已实现稻谷主副产品的全部价值利用,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但整体而言,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水平仍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深加工不深,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二是产业规模小,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和覆盖面小。三是集聚程度低,深加工企业大群体、小规模特征分布。四是科研创新弱,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五是扶持不精准,农业政策“补田不补产业”。

  建议:一、注重延链融产,为深加工走向“深入”提供产业动能。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支持企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型。引导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提高销售能力,提高供给与需求适配性。横向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与其他产业融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等建设。

  二、壮大产业主体,为深加工带动作用提供内生活力。注重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形成多层级乡村产业“新雁阵”,引导各地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加速集聚集群,为深加工辐射能力提供平台载体。促进深加工集约化、规模化,推动区域产业差异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和体系化服务网络的发展格局。增强产业跨区域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

  四、突出技术攻关,为深加工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主攻农产品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专用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研发。积极帮助高校、科技研发机构成果快速转化,建立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五、强化精准支持,为深加工产业增效提供政策保障。面向深加工主体,强化政策体系对行业产业的支持。积极促进农业种植业态与加工层次的深度融合,将资源、政策优势有效转化为加工、销售动能,逐步形成以销定产、多级加工、综合利用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欧阳泽华:强化金融支持作用缓解农产品销售难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三农”领域市场化发育相对滞后,尤其是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存在农产品销售不畅等问题,金融支持农产品销售也面临诸多制约。

  一是农产品产业链不健全,供应链金融功能受限。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紧密稳固的产业链,加之农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不强、上下游辐射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支撑农业供应链金融高效运行。

  二是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管理手段运用不够。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市场信息掌握不足,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失衡,产量与销售价格波动较大,加之农业生产经营尚未充分运用保险、期货等金融工具来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导致出现丰产不丰收等情况。

  三是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产销环节衔接不畅。部分地区农产品仓储、周转场地设施匮乏, 冷链物流设施结构性短缺,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冷链仓储、运输等设施不足,增加了农产品销售的难度。

  建议:第一,积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在推动更多涉农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链的同时,大力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农业产业链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存货质押融资、预付账款融资等模式,进一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以及销售中的金融需求。

  第二,充分发挥金融在农产品销售中的风险管理作用。积极发挥农业保险保障功能,大力推广农村小额信用保证保险、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特色保险产品,探索开展“订单农业+保险+期货”试点,稳定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预期。

  第三,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配送、冷冻仓储、冷链物流等行业的金融支持,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收益债,增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能力。

  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事关农民的“钱袋子”和居民的“菜篮子”。但近年来,“丰产不丰收”“滞销病”等现象屡屡发生,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销售问题愈加突出。

  10月15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4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和民革中央联合承办,议题就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三农”工作是民革参政议政的重点领域。此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多次响起民革好声音: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作主题发言。王红玲、陈星莺、温雪琼、欧阳泽华等4位民革界委员分别发言。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及多位民革界委员参加了会议。

  为上述民革建言和声音提供支撑的是,民革中央对“三农”领域参政议政的长期关注,以及围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议题长达数月的深入调研。

  近年来,民革中央“三农”领域参政议政成果丰硕。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多次率队调研“三农”工作。今年民革中央年度重点调研关注的也是“三农”,专题聚焦“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更好服务保障民生”,其中也涉及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按照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工作安排,民革中央围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议题先后赴青海、四川、广东、重庆等地,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

  ——8月12日至14日,民革中央“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调研组首站来到青海。由民革中央副主席张伯军率领的调研组先后深入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台子乡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大通森田设施农业种植基地等地考察,并听取了有关人员情况汇报。张伯军在调研中表示,青海农业产业发展体现出“销售难不及价格难、特色难不及品牌难、加工难不及规模难、发展难不及保障难”等特点。如何立足青海省情发展特色农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8月18至20日,张伯军再次率队赴四川调研。调研组先后赴四川农产品交易中心、彭州市凤霞农产品专销合作社、眉山市东坡区万亩晚熟柑橘标准园等地考察,并与四川省相关负责同志座谈交流。

  ——9月14日至16日,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率调研组赴广东省广州市、江门市,围绕“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更好服务保障民生”“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等课题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江门市新会区新宝堂科技园、陈皮村等地考察,并在江门市、广州市召开两场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情况汇报和企业家、专家学者意见建议。

  郑建邦在座谈会上指出,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下决心破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加强政府调控,着重突出农产品流通的民生属性,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施“品牌强农”发展战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市场引导,补齐流通设施短板,完善税收、用地等相关政策。

  ——9月19日,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率调研组赴重庆市石柱县就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等问题开展调研。调研组考察了重庆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电商产业园、黄连良种繁育场基地、黄连交易市场等地,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李惠东在调研中表示,要进一步打开对外合作思路,延伸产业发展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拓展信息流通渠道,通过加强产销对接,缓解农特产品销售难问题,确保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悉,民革中央围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的调研,不仅从中央层面扎实开展、大力推进,还组织了多个民革省级组织开展相应调研,以确保调研的全面深入。此外,民革中央还组织了民革党员中的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民革党内外“三农”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

  通过系列深入调研和多方研究论证,民革中央力求拿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助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作出民革应有的贡献。此次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民革的建言和声音正是这些成果的集中呈现。

  受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地形条件限制,山地农产品大多以即时消费的鲜销方式为主。除不可控突发事件外,鲜销农产品销售难的原因,多与当期产量井喷而储运有障碍,造成短期内销售难有关。

  建议:一是建立完善Ⅲ级物流配送中心及站点。完善区县级统一的物流配送中心;完善乡镇街道级物流配送站;完善Ⅲ级物流配送中心及站点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机制。

  二是兜底物流区块化运营补贴的保障。推动物流区块化,规避业务不足导致停业、滞业现象的再次发生。保障运营补贴,确保每天不低于一趟到村进组线路的运行维持。

  三是健全冷链包装技术标准和规范。根据不同品种鲜销农产品的特点进一步精细化冷链包装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四是大力支持冷藏仓储建设,提高补贴标准。指标方面,建议完全放开年度建设指标,做到有建必建、要建尽建、应建准建的原则。用地方面,实时做好农业发展用地政策解读,做到应保尽保用地。建设方面,建议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型,另一类是自主型。补贴方面,建议区县级冷藏仓储中心采取联建、股份、混合等方式建设冷藏仓储对末端级冷藏仓储点则应当提高补贴标准。

  首先,引入农业企业从事规模生产。村、镇、县级政府应引导本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等企业加入,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规模化产业型农产品,政府对产业的后续销售企业及链条,应提前介入,以制定符合产业销售实际的指导意见。

  其次,严格把好农产品安全质量关。一是农产品产地政府应结合当地特色,先期检验,保护消费者权益和自身品牌;农村农业部门制定明确农产品分级标准,加强监管落实。二是加大区域性的中大型冷链保鲜仓库建设,前瞻性降低农产品滞销风险。三是在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考虑由省级层面统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农产品检测委托给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四是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重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监管体系。

  最后,创新销售渠道,广开销售门路。围绕电商发展需要人才资源、技术培训、物流整合等方面精准发力,从各乡镇、各农村、各偏僻角落拓展蔓延,鼓励创业人甚至老百姓做电商,具备电商意识;着力培育既懂生产又了解市场的新农人,鼓励和带动广大农用手机在田间地头、果园鱼塘、牧场渔场等开展电商直播;建立官员带货网红带货的准入、运行等实施办法和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完善网售服务保障体系。